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 散佚典籍 (第4/7页)
百余册存世。原书不知去向,而两个少年手中的《永乐大典》,是明朝嘉靖皇帝下令誊抄的副本。而随着《永乐大典》的散佚,中华古文明,也有不少东西就此失传。譬如《永乐大典》上,对宋朝神器神臂弓的记载和图画。 为明朝永乐帝代言的《永乐大典》在明朝后期并没有受到众人的重视,并且因为卷帙浩繁,也没有刻印。众人对这部书珍贵之处的认识,是在民国时,铺天盖地的报纸上。 一九一二年,时任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的周树人建议教育部咨请******,将翰林院所存《永乐大典》残本六十四册送归教育部,其中六十册交由京师图书馆储藏。这便是京师图书馆入藏的第一批《永乐大典》。 随后,北平图书馆便想尽办法搜罗遗落散佚的《永乐大典》。砸钱砸的绝不心疼。而在受人捐赠后,也会广而告之。新闻时有报道。到一九三四年,北平图书馆馆藏的《永乐大典》,已有九十三册。而《永乐大典》的名声,也在搜罗中传扬开来。 而在中国人搜罗自己的文明典籍时,其他国家的人也闻风而动。经验最丰富的就是当年带着八国联军一路进攻北京的英国人。英国人在焚毁翰林院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永乐大典》翻检出来。英国大使馆中对中国文化有所研究的人见到《永乐大典》后,惊为至宝。在漫天大火中一路搜寻,传到英国后,便成为各藏书单位争相收藏的物件。及至后世,《永乐大典》还不时地在英国发现单册零本。 除了英国人之外,对《永乐大典》图谋最深的,就是日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