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九十四章、非正规开局 (第4/14页)
照谁得利谁付出的原则,这水利工程的担子自然落在土地主的肩上。 印度的气候得天独厚,理论上一年可以种三季,但事实上因为洪涝或干旱,往往只能种出两季,想把事实变成理论值,说起来无非就是“兴修水利”四个字。 这四个字说着很轻巧,可做起来很难。 华囯从建国之后就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灌溉水利工程,从五十年代至今,水库、灌溉水渠的兴建一直未停过。 水利工程的兴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座水库的兴建,从国家到地方、地方上的百姓都需要出钱出力,可以说是集全国之力。 兴修水利的好处立竿见影,一修好就能显现出效果,可回报期非常的漫长,投入的资金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收回来。 从国家的层面来看,兴修水利不是单纯的投入产出比的问题,还涉及到粮食安全乃至政权稳定的问题,有这两大问题在,经济账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而从印度土地主的角度来看,这两大问题和他们有毛的关系,他们要算的就是经济账,投入巨资兴修水利,从两季变三季,乍一看很美妙,等回本期一结束,利润就会增加三分之一。 理论上是这样,可实际上呢? 巨资具体是多少,有没有超过土地主的身价,需不需要借款,回本期是多久,回本期期间印度的每年通胀率会是多少,回本期结束后卢比会贬值多少,国际粮价的未来波动会是怎么样…… 假设土地主是个很精明的人,那这些问题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除此之外,他还会考虑到占地问题。 一条水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从谁的土地上经过,自己被占去的土地多,是不是要让其他土地主给点补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