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_《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集解》易说批判(十) (第6/9页)

发展之路。彰显团结联盟之策,如同君王狩猎,还留下一面让猎物跑掉,这是网开一面,宽厚仁爱,就会使邦国间的百姓没有戒心,这是正确的路线与方针。结盟之间,若没有推选盟主,就会出现战争的危险。”

    (解说)

    “比”之意是指“结盟”,即诸侯国之间,建立一个避免发生相互战争的结盟体。而本篇就是围绕着“结盟”这一命题所展开的论述。

    “原筮,元永贞,无咎”。

    这里的“原筮”,是借筮术语来比喻事理,而不是讲占筮卜问的。借“原筮”来比喻“追根求源”之意。而如今不少译本,把“原筮”译成“再次卜筮占问”,或译成“同时再卜筮”等等。这种译法是错误的,若把《周易》里的文章内容当成卜辞用于算卦上去附会人事吉凶,无疑是笑话百出。

    “不宁方来,后夫凶。”

    “不宁”:不仅。“方”:方国。“后夫”:最后来结盟者。

    可以说本篇的命题就是“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其意是“结盟很有好处,追根求源结盟是长久发展的正道,不仅方国也来结盟,而那些迟迟不来结盟者,是没有好处的。”

    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这是否是站在周王的立场上来谈结盟的呢?不像。作者是站在众诸侯纷争的历史背景下来谈结盟的。是讲给诸侯国君们听的。是让诸侯国之间走结盟的道路。谁不结盟,就有被瓜分的可能,这就是“后夫凶”的结果。西周后期已是一个诸侯纷争的时代,《周易》作者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问题。作者并不是维护周王朝的利益,而是站在众国纷争的历史背景下谈结盟的道路。作者是站在时代的前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