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40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400节 (第10/11页)

适的人才全部选去,后边数年都没人了。”

    杜中宵道:“是啊,河北、河东和陕西三路,文风不盛,大多州军连州学都没有,民间的读书人很少。没有办法,只能从其他路招人才行。”

    杨文广摇了摇头:“此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读书人,自然是江南、福建、两浙三路最多,军校缺的人招齐不难。可河北路的禁军,多是河北人和京师附近的人氏,从那些地方招军官来,他们能在军中待下去么?兵将不和,一样是军中大忌。”

    其实何止是兵将不和,两个地方的人生活习惯就有很大差异。这个年代,南方和北方的差别比后世大得多了。饮食习惯不同,语言不同,就连起居也不一样。用北方的兵,南方的将,不用等打仗,平时军中自己就要打起来。军中兵员的来源没有改变,就不可能改变军中将领来源,不然会出麻烦。

    杜中宵道:“军校南方招人不可行,但可以从京东和京西路招人。这两地读书人比沿边三路多得多了,重加赏赐,先把员额补满再说。我的意思,河间府的军校从京东路招人,京城军校则从京西路,先保证学员充足。这些年朝廷不缺钱粮,地方上更重视文教,数年之后,就容易多了。”

    其实教育发展的地方,是京西、河东和京东路等有铁监,工业快速发展的地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还不能够影响到教育。

    最开始在随州练兵的时候,杜中宵并没有想到以后设立军校,要读书识字的人才行。等到大规整训了,才突然发现,天下间并没有那么多读书人。特别是禁军向来不招南方兵,主要来自沿边三路,偏偏是南方的读书人才多。开始办军校的时候,只是具形式,并不严格,这个问题还不明显。等到杜中宵到了枢密院,真正让军校严格管理,严控入校人员,才发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