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92节 (第10/12页)
场让契丹人获利不少,若是我们不加以限制,尽数为他们鞣制毛皮——” 说到这里,王克臣摇了摇头,面上带着笑意,显然是认为杜中宵此事做得莽撞了。 杜中宵有些奇怪,向王克臣拱手:“通判所说,下官委实是第一次听到。可这又如何?契丹人还是卖给我们生皮,收买我们的熟皮,鞣皮的工钱依然是我们赚了,是也不是?若是我们不替他们鞣皮,总有一天,他们自己会招募匠人,自己鞣皮,那个时候更糟。越是如此,我们越是要扩大工场,降低鞣皮的工钱,让天下的生皮都动到并州来,熟皮从这里卖出去。货场收税其实不多,真正让并州得利的,是鞣皮的工场在我们这里,生皮在我们这里制成熟皮。这带来的收益,比多少生意都强了。而且生皮在我们这里制成熟皮,以后必然会有制革、制皮衣、皮靴的产业向并州聚集,那才是长远之计。” 见王克臣还是不以为然,杜中宵又道:“通判,产业产业,核心在生产。只要鞣皮在我们这里,我们便扼住了这产业的命门,赚最多的钱。其余贩卖、货场,都是依附于鞣皮生产之上。一旦工场因为生意太好涨价,产业必然萎缩,到那时追悔莫及!” 这是根本的观念差异,非几句话说得清楚。倒不能说王克臣目光短浅,他有自己的考虑,认为毛皮生意的核心是低买高卖,契丹既然建了货场,那便应该加以限制。 见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夏竦咳嗽一声,道:“并州的毛皮生意做得大了,不可小视。签判以为工场事重,也有道理。只是上月巡边,花费不少,现在城里各库都无余钱,要建工场也建不起来。鞣皮的匠人就那么多,并州尚且不足,契丹又到哪里寻人去?” 杜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