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音乐家_第一百二十八章 交响乐团现代管理模式(4.8K二合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八章 交响乐团现代管理模式(4.8K二合一) (第7/8页)

关系,也和‘情绪不到位’没什么关系。”

    “啊?”不光卡普仑错愕,旁观的希兰也觉疑惑。

    “我先问你,你认为一场好的指挥,最核心的特征是什么?”

    “动作潇洒,飘逸激情,充分调动乐手和听众情绪?”卡普仑试探答道。

    “错。”范宁摇头。

    “指挥的第一核心,在于‘精确’,或者就是挥拍的精确。”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说指挥只是打拍子的吗?如果音乐通篇只知道按拍子走下去,不温不火,毫无起伏,这也能叫一场好的指挥?”

    “这自然不是,这不是‘精确’,这叫‘机械’。”

    “所谓‘精确’是指:你对二十多个声部的进入时机和收束时机是精确的,你对音乐的弹性速度把握是精确的,你对每个片段的力度变化指示是精确的,你对音色和色彩的层次控制是精确的,你对表情术语所传达出的情绪解读是精确的…”

    “指挥的确就是个打拍子的活,但这些都属于打拍子的范畴,你用指挥棒外加肢体或表情提示,把拍子打好了演绎自然就优质了。”

    “也有例外,比如本格主义早期或中古时期的作品,作曲家在音符之外的提示相对较少,这需要指挥凭借音乐素养,更多地去挖掘时期和风格的处理‘潜规则’。”

    “再比如我的老师安东教授,他的作品也是提示太少,需要极高天赋的指挥和乐团才能完成他脑海中的真正意图,这客观上导致了他首演的失败和当前的遇冷。”

    “但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管弦乐作品,只要你带领乐团作出了所有作曲家标记的‘明规则’,再把握住了对应时期和风格的‘潜规则’,你就完成了一场‘青年艺术家’级别的演绎,在此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