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一四节 收麦 (第3/4页)
客远赴河湟给他效命。 他们往往一把镰刀,一顶帽子,一个简单行囊,就往往是全部的家当。 不要小瞧他们,只见他们拱着腰,镰刀飞快地挥舞着,麦杆被割断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响声,单调而悦耳。边割边捆,立成厚厚的一簇。扭过头,是黑乎乎齐整整的麦茬;转回身,依然是金色的麦海,麦客成了海岸线的推进者。 这些麦客的速度相当快,极为努力,因为冯小宝要他们来,报酬好,伙食好,当他们看到主食管够,不够再拿,有rou有菜,还有大锅rou骨头汤,每天更换,第一天吃羊rou、第二天吃马rou、每三天吃牛rou,真是开了眼界。 极少有过这样好的伙食! 伙食这么好,听说家主是朝廷的将军,不到三十岁的将军,难怪! …… 收割下来的麦子就要进行“打麦”,即脱杆处理。 方法两种,可以用人工拉牲口拖石碾去碾压地上的麦子,前提是麦秆必须很干燥,更多的使用打麦机cao作。 冯小宝集中老农们研究出的打麦机就象一个滚筒,滚筒上布满尖杆,放在架子上,架子上有挡板,使用皮带传动,人踩动踏板,滚筒就可以碾下塞来的麦杆,把麦子脱出来,收集一起,用木锨趁风扬洒。 麦皮飞洒,烟雾弥漫,人们用毛巾把嘴巴鼻子围起来。 留下的麦杆不会被浪费,可以用作牲口的食料、沤肥。 最后,人们要将打好的麦粒运走,到比较安全的地方找到平地上晾晒一周左右方可进仓。 …… 上午时分将尽,工作暂停,麦客老贾用毛巾擦了一把汗,径直到田头饭摊准备吃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