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88章 (第2/3页)
赵亮表示理解的点点头:“唉,说到底,这打仗打的终究还是国力啊。赵国虽然拥有数量庞大、战力强悍的军队,但是国不富民不强,在七国当中属于底子薄弱的诸侯。遇到小规模、低烈度的战争,倒还能支撑的起,可一旦面对像现在这样的举国大战,无论财力物力还是民生积累,就逐渐暴露出极大的缺陷。正因如此,所以赵王也好、平原君也罢,都希望能尽早结束战事,避免出现整个国家都被拖垮的结局。” 赵琦对此感受最深,闻言轻叹一声:“你说的没错。王兄曾多次在朝堂上对群臣抱怨,说国库都快要被廉颇那四十几万大军给掏空了,现在不仅看不到任何胜利的希望,反而还被秦军打的节节败退,实在令人心寒。相反,赵括他们那种积极进攻的主张,就非常符合王兄的心思,故而也更容易得到赞赏。时至今日,连平原君也产生动摇,开始评估换将所带来的益处与风险,究竟哪个更大。” 赵亮心道: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莫说历史本来的原貌就是如此,就算退一万步看,即便它从来没有发生过,在国力紧张和渴望胜利的背景下,积极进取的赵括也总会比选择固守的廉颇更受欢迎。 第五百五十三章 试炮 后世的军事历史学家们,在研究战国时期的战争与军事发展问题时,往往都会非常关注那个时候各诸侯国兵器的演进过程,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运用。 之所以如此在意兵器的重要性,是因为这个时期正好处于青铜兵器向铁质兵器过度的关键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两种材质的兵器曾长期共存,并各自发挥了不同的价值和作用。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和赵这两个军事强国。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