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雄霸海外_第2820节 探讨土澳干旱的原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20节 探讨土澳干旱的原因 (第3/4页)

东部的一个高地道:“这里有大分水岭!”

    “沿着东部海岸线,其最北端到最南端隆起了一座长达3000多公里、最宽处接近320公里、最窄处也有160公里,平均高度达到1000多米的高大山脉,当中的一座山峰高达二千多米,是整个土澳地区的最高峰。

    这座山脉就像是砌在土澳东部的一堵不透风的墙,把所有的暖湿气流都截留在了东部沿海的狭长地带。在山脉的东部迎风坡,降水丰富、植物茂密、气候温暖湿润,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而在大山的西边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显得格外荒凉,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场面,这座山脉就叫大分水岭,这也是陛下金口所定!”颜常武前世是个地图编辑,去过大分水岭见识过那里的场面,因此他赐名这座大山脉为大分水岭。

    大家一听,觉得陛下赐名真的是十分贴切。

    大分水岭拦截气流的效果很明显,山脉高峻能阻隔富含水汽的季风,在迎风坡一面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较少,从而造成土澳大分水岭的东西两侧不同的降水量,一侧雨水喜人,多到用不完,一侧则是少得可怜。

    杨凤年的数据很充分,监测到迎风坡有不少地方的年降水量达数千毫升,而背风坡降水量有的地方则只有百毫升,越往西降水量越少。

    “如此,副热带高压阻止水汽凝结成雨,东部的大分水岭又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温暖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再加上西部海洋中来自南极地区的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造成了土澳如此干旱的三大主要原因,也就阻碍了我们大规模开发土澳。”杨凤年来个结案陈词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