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至圣_第2189章 四书雏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89章 四书雏形 (第2/4页)

纲挈领之卷,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在华夏古国,二程首先看重《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将其与《论语》和《孟子》在一起并称为“小经”,后朱熹首次单独将《大学》与《中庸》提取出来注疏,与《论语》和《孟子》并称四书。

    在圣元大陆,方运之前未有人单独提取《大学》单独作注。

    有了之前的经验,方运并没有立刻将《大学新注》写完,而是留下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最后的句读不点下去,整本书就不算完成。

    第六天,方运开始作《中庸新注》。

    《中庸》的字数也不多,只有三千余,如果说《大学》重修身,那《中庸》则更重养性。

    第七天开始,方运作《孟子新注》。

    四书之中,《大学》千余字,《中庸》三千余字,《论语》一万三千余字,而《孟子》则有三万四千余字。

    和《论语》相比,《孟子》中的思想更纷杂,也更加激进。

    孟子是幸运的,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儒家的力量远远大于孔子所处的时代,他得到的待遇也远远好于当年的孔子。

    孟子也是不幸的,战国时期远比春秋时期纷乱,除了儒家,还有各家力量趁势而起。

    《论语》之中,主要是孔子与弟子交流之言,虽与王公交谈,诸如鲁哀公、鲁定公、齐景公、卫灵公等等,但内容也并不多,所占篇幅也有限。

    《孟子》之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诸王诸公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如鲁平公、齐宣王、滕文公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