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之小酒馆_第56章 蜜蜡朝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6章 蜜蜡朝珠 (第2/6页)

全无知道牛爷这个人的性子,他都有可能认为这是别人请过来的托。

    这么贵重的玩意怎么会在小酒馆出现呢?

    出于自身的谨慎,蔡全无还是对布袋里的物件,小心的查看了起来。

    当蔡全无把布袋里的东西全部倒出来,他这才知道是什么玩意了。

    朝珠!!

    蔡全无可以断定是大清朝的朝珠!

    上手一模,这一串蜜蜡朝珠,确实不错。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z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作礼品进贡。

    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源于z传佛珠。

    清朝皇室的祖先信奉佛教,佛家僧侣通常手持念珠,每串粒数有十八颗、二十七颗、五十四颗、一百零八颗之分。

    朝珠由佛珠演化而来,结构与佛珠类似。

    朝珠周长大致在130至170厘米之间,主体由108颗珠子组成,意寓12月、24节气、72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108。

    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108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108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清人祖先女真人有衣上挂数珠的习惯,将一串珠子挂在衣襟的纽扣上,随身携带,诵经时手指逐个捻珠数数。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经常把数珠赏赐属下,各级将领也把数珠当作礼品进贡。

    清入关后,各项制度渐趋完备,其中也包括服饰制度的确立。

    朝珠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确立于顺治帝入关后,随着服饰制度渐趋完备,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载入乾隆28年编撰的《钦定大清会典》之中,以示郑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