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1 (第4/4页)
,能留下的,不知几何。 赵王既然不是正常称帝,在朝堂上倚仗的,自然也不会是现在的那帮文臣。 光幕记载中,赵王在朝廷虽然没多少士人可用,但是敢于悖逆的文人肯定是没有几个的,剩下的都是学会在新帝的威严下乖乖听话的。 可是,若是宣武帝立赵王为储,正常继位的赵王,反而不能尽情地提拔自己在藩邸用惯了的心腹,还是要受到掣肘。 更何况,宣武帝为继任者定下的路线,就是以文治国,安稳为要。 除了早逝的太子接受的是正统的文人教育,偏于文治,其他的儿子,都偏向武功。 如此一来,仁弱的太孙在这一方面,却是比年长的叔父们要强。 宣武帝年幼的儿子们也都偏向文治,但是不仅嫡庶有别,长幼也有分,从一开始,排行靠后的藩王们就被断绝了皇位继承的可能。 宣武帝的储君择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而给子孙的选妃策略,他也是经过思考的。 现在,太孙妃的择定,就有了矛盾。 他到底是坚持原则,还是在太孙妃择定这件事上破例呢? 若是放在往常,他是定要坚持原则的,可是光幕异象出现后,他还要考虑未来的变数。 在藩王不驯的既定未来下,太孙如今的势力,确实还是显得薄弱了些。 纠结了数日,宣武帝下旨为皇子、皇孙择妃,包括年少的皇子与皇太孙在内的年长皇孙,他们的正妃都会在这次择妃的人选中诞生。 这些即将成为皇家儿媳的女子,出身最高的,也不过小官之家。 简而言之,宣武帝已经下定决心,没有特殊情况,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