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_第七百七十四章 儒学正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七十四章 儒学正统 (第2/5页)

诗》分齐、鲁、韩三家,《书》分欧阳、大小夏侯,《礼》有《仪礼》、《礼记》,其中《礼记》分大小戴,《易》分施、孟、梁邱、京,《春秋》既分公、谷二传,公羊又有颜、严之学。

    经学史上称这些分歧为“师法”。

    后来经师又在师法的旗号下更生异说,于是又分出“家法”,再由家法中分出各种专家之说。就像树干分枝,校又分枝,枝叶繁茂,渐失根本,经义难明。故有“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之叹”。

    后来古文畅兴,纠葛更生。

    《诗》有毛传与齐鲁韩争雄,《易》有高费与施孟争胜,《春秋》有左传异军突起,《礼》又出现《周礼》与分高低,《书》又得壁中古文十六篇……

    文字今古,师说歧异,种种分歧,更扰得经学讲坛迷雾重重。

    在此之前,曾有三次全体学术界的大讨论。

    一是西汉宣帝有石渠阁大会,二是东汉章帝有白虎观之议,三是东汉末郑玄不讲家法,遍注群经。

    石渠阁之会,重点讨论今文经内部师说繁粹的问题,讨论结果,不仅没有统一师说分歧,反而增立博士,加剧了经学内部异说的产生;白虎观之议,重点讨论今古文分歧问题,结果著为《白虎通义》,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加西汉谶纬迷信统一意识形态,对古文经说的优秀内容无所取正,并未达到学术统一的目的。

    这种情况在政权分离之时,倒还可以容忍,但天下统一之后,特别是自隋王朝设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