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38 (第2/4页)
年的发愤展布,还有先辈们的远见卓识,崇塘商业进出从来利薄实惠,客商自然趋之若鹜,一步一步形成了如今的格局:镇上商铺挨家、门店比肩;埠头上舟楫泊岸、桅帆林立;驿道上骡马飞驰、车队如蚁…… 稻米丝茧、竹木薪炭、盐糖油茶、绸缎呢绒、南北杂货……皆能从崇塘北上南下,旁的不说,只说每天仅从崇塘乡间发往崇塘的船只,据说就有七十二只半之多。 而在这诸多从崇塘进出吞吐的五花八门的贸易中,稻米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宗的。 虽然如今崇塘还处于休养生息的时期,因着一场天灾,已经失去了曾经的鼎盛,还在恢复当中,可就说旧年,船来船往、货进货出的茧吞吐就在三万担左右,棉纱也有五千余件,糖在两万担,油在二十万担,白芹在五千余担…… 可漕米的吞吐,却是高达五百万担的。 这厢一对比,就知数量有多惊人了。 米行贸易之大,已经母庸置疑了。 可次之的却并不是数量亦相当可观的丝布,抑或油盐的吞吐,却是木材的进出。 花椒扳着手指头算了一回,据她上回在埠头上所见的那般,满崇塘上千家的正经商铺中,九甲上头一字排开大概能有十来家的木排行。 在崇塘诸多行业中的占比并不算很大,别说根本及不上吞吐还在之后的油盐丝布诸多行业了,依着花椒看,估计连咸鱼铺子的数量都比不上的。 可正因为数量少,却贡献出了排名第二,仅此稻米的吞吐交易额…… 而史家的生泰木排行的买卖在满崇塘不说数一数二,却也在前段班。 确实就如姚舅娘所说的这般,史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