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二一五、生病 (第5/5页)
他薄韧又纤细漂亮的背上生出来的血色的栩栩如生的图案,两个人又生出一种难以表达的满足。 *********************************** 文身在我国是古来已有的文化现象,据历史文献记载的关于文身的称谓就有多种:黥、刺、雕、镂、绣、扎、刻等,与之相关的词语更是丰富多彩:刺墨、雕青、雕题、刺青、刺面、刺额、黥刺、黥面、镂身、镂肩、绣面、绣脚、刻划、点青等。我国近现代仍施行文身的民族,对文身习俗也有专门的称谓。如傣族称文身为“曼克(mank)”;彝族则把文身叫“马扎”,施墨称为“马扎拖”;海南黎族用汉语把文身叫做“拍面”、“画面”、“绣面”;但黎语则叫文身为“模欧(mu-ou)”、“打登(tatan)”等。 据考古学家刘敦愿的考证,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文身现象。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彩陶瓶上,人的面部、颈部、肩部都绘有鸟兽花纹图案。这些即是当时人们文面和方向的反映。在殷商墓葬和甲骨文中,文身的遗迹就更多了。关于文身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载:“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太伯、仲雍投奔于吴,断发文身乃是入乡随俗。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各民族的文身习俗十分普遍,如古代越人、百越、匈奴、羌族、藏族等。说:“东方四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云:“黑齿雕题,鯷冠秫缝,大吴之国也。”是指吴国的文身。:“越王勾践,剪发文身。”:“越人断发文身。”则指越国的文身。另外、、、、、、等④,对文身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