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_第44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3节 (第6/7页)

不齐,霍峻担心将他们仓促派到前线,恐会坏了边事。故而将这些兵马先统一安排在广陵,让丁奉负责训练。

    “子通,以为丹阳新卒可用否?”

    霍峻拿着白毦鞭遥指正在练习列阵的丹阳兵,问道。

    蒋济仔细瞧了几眼,说道:“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可谓江淮上兵。加以cao练多时,技艺娴熟,当可独当一面。”

    霍峻笑了笑,说道:“丹阳兵虽是好武习战,但却有一弊。不利四散,败如鸟窜。此风若不治之,今后难担大任。今下让承渊好生cao练,不出多时,当可称为精兵。”

    说着,霍峻指向不远处即将北行的淮西军,笑道:“话虽如此,三万江淮子弟,当是我大汉巩边之基。盖以屋庐田业,以系其志,有妻子骨rou,以坚其心,其身不亡,则斗志不止也。”

    “江左兵马虽精,但妻儿家小在江南,纵是兵败,亦可保家园。故而其志不及淮兵,非北兵之敌。胜则利进,败则散退,无死斗之心。我之所以能称雄中国,皆赖江淮子弟。”

    汉末时期,丹阳百姓因好武习战,被屡次征调为兵,其精兵之名可以说是毋庸置疑。

    但在霍峻眼中,好武习战反过来是丹阳兵的缺陷。不是因为太能打不好,而是因为太能打,导致被频繁征发。仗打多了,即便是在冲锋时都有所顾忌。一旦战事不利,则就会兵败而走。

    早期霍峻下江东,诸将争先从俘虏中选丹阳兵,而霍峻有意不选丹阳兵,除了勤勉老实的百姓外,则就选逃难到江左的淮人为兵。

    淮兵从古至今的质量不用多说,为了能强化他们坚守作战的信念,霍峻更是在治淮之后,将士卒中家眷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