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89节 (第7/8页)
的经验教训,或许未有三伐、五伐时期的诸葛亮。 今南汉之国力远胜历史上蜀汉,今之北魏亦非历史上强盛的曹魏。但为确保诸葛亮在接下来的北伐中,能在中路战场牵制曹魏兵马,今让诸葛亮初出江汉,则是非常有必要。 刘禅沉吟几许,说道:“相父既有出兵之念,朕别无异议。仅是相父离朝之后,国中军政大事交由何人负责?” 顿了顿,刘禅说道:“尚书令李严初入中枢,不宜执掌政权。” 诸葛亮蹙眉而思,说道:“徐公元直为先帝托孤之臣,可由元直协理尚书台之事。如有军国之大事,军事可问大司马,政事可问臣下。” 说着,诸葛亮说道:“潘君承明治蜀多年,功绩卓著。今岁可让潘君归京,与元直、正方同辅陛下理事。” “善!” 随着老一辈的人才凋零,如刘巴、孙邵等人去世,今下适合辅政的人愈发地少,唯有将之前外放出去任州刺史的潘浚调回中枢。 “宾伯,可还有余事未言?”诸葛亮说道。费观拱了拱手,说道:“禀葛相,大司马言魏卒降者众多,今选江淮降卒留居外。余者不下三万人,今需由中枢分配。” 那些魏卒归降之后,霍峻与诸葛亮沟通了下,将籍贯在寿春或是在江北的兵马留了下来,加上选了不少老弱用于军屯外。余者降兵上交与武汉,由南汉统一分配。 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有劳大司马知会,明后日则会舟舸至广陵。” “诺!” 说话间,诸葛亮似乎想起什么,问道:“不知宾伯可有听闻北疆鲜卑否?” 费观蹙眉而深思,说道:“略有耳闻,据观今下所知,北疆鲜卑自檀石槐身亡之后,鲜卑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