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30章 三河刘的葫芦 (第4/5页)
然后又自顾自的哼起了小曲,明显有些懒得搭理沈愈。 沈愈尴尬的耸了耸肩,也大致知道了对方的脾气,估计是个脾气拧巴的倔老头。 只是这位老人家敢挂“三河刘葫芦”的招牌,着实是有些不简单啊。 葫芦器,又叫匏器。 匏器中的匏[pao]字是古代人对葫芦的一个别称,匏最实用的地方就是从中间锯成两半做水瓢以及米瓢面瓢。 匏器则可以理解成葫芦的一种深加工,将雕刻艺术运用到葫芦上让它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价值也大大增加。 葫芦内养蝈蝈蛐蛐等鸣虫,是从明代巢端明开始的。 这位老先生自幼饱读诗书,曾于崇祯九年中举。 明亡后,归隐山林种葫芦,然后在葫芦小的时候用一些样式精美的模具把葫芦合在里面,等葫芦长大了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形状,就好似现在的四方形西瓜一般。 等在藤上摘下葫芦再经过一系列的精心制作,于是就有了各种最原始的匏器,后人也尊称巢端明为“匏尊”。 到了清代,斗蛐蛐,斗蝈蝈流行了起来,后来更是逐渐发展成一项不论贫富,不论年长年幼都喜欢的休闲娱乐的方式,葫芦器也被归于古玩杂项中去。 这里有一个重点,就是养鸣虫的葫芦只是葫芦器的一种,并不是所有的葫芦器都是养鸣虫的。 随着葫芦器制作工艺的日渐精巧,到了康熙年间,匏器工艺发展到了高峰,不但有各种葫芦,还有笼,罐,以及笔筒、花插、杯、碗等。 等到了清代咸丰年间,靠近京城的三河出现了一位了不得的人物,这位叫做刘显庭。 他种出来的葫芦与别人的不一样,葫芦本身较松,但是表皮异常的结实,用行话说就是糠胎,瓷皮,可说是制作葫芦器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