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零五章:书生意气,民心所归 (第3/4页)
所以很多人信以为真,被请去干活的,都是愁眉苦脸。 然而三天下来,所有人都乐开了花,何解? 原因无它,这三天下来,工地开饭,顿顿都是香喷喷的白大米饭,管饱;还有菜蔬,晚饭还有大片的rou。 这等待遇闻所未闻。 泾县隶属江南,虽然乃是富庶之地。但底下层的百姓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不乏穷苦人家。一个月也就能吃上那么几顿rou,还是零碎的rou。而如今来帮陈县令做工,吃得如此之好,简直像是天上掉馅饼。 让众人乐开怀的不光是饮食好,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工钱天天发! 这又是一项前所未闻的规矩。 工钱结算,一般都是能拖则拖,最后能发放清楚,克扣少些就谢天谢地了。陈三郎倒好,不但不克扣丝毫,还每天收工后发放,绝不拖延。 众人听说,伙食工钱的规矩都是陈县令亲手下令制定的。对此,执行负责人周何之曾进言,说不必如此慷慨。 这是出于省钱的立场,别小看一顿饭一片rou一文钱,当基数大了,每天就是一笔庞大的开销,能抠下一点,积沙成塔,就颇为可观。 杨老先生也劝过。 然而陈三郎不为所动,亲笔手书:“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笔墨酣畅,悬挂在县衙之上,以为警醒。 此书传出,与《岳阳楼记》中的论点相照应,在士林文坛上成为美谈。一时间,名声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