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霸业_第425章 兴国大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5章 兴国大计 (第5/8页)

了帷幕。

    此前,在淮西,王然和傅亮为了选拔人才,就展开了一次小范围的科举考试。

    只是那一次的科举规模和声势,远不如这一次的浩大。

    科举的范围,针对整个大梁各府县。

    当然,巴蜀、闽广等地,因为在科举重启时,仍处于战争状态。

    尤其是巴蜀,至今还没有归顺朝廷。

    所以,这些地方的学子,无法参加科举。

    只有像淮西、洪州、荆州这些朝廷实际控制区域的学子,踊跃参加,报名人数极多。

    但这不妨碍闽广、巴蜀学子的热情。

    他们突破重重阻碍,一路赶往金陵,凡是经过一地,都要询问是否可以参加当地的科举。

    科举是依次录取,从白身,到童生,再到秀才,然后才是举人,最后才是进士。

    因为科举多年中断,很多人都是白身、童生和秀才,至于举人,少之又少。

    而且,必须在户籍地,参加考试,依次进取。

    这导致巴蜀、闽广等地的学子,无法参加考试,因此,他们不甘心错过这次科举。

    于是他们只好长途跋涉,前往金陵,希望朝廷能够为他们开个后门,另辟一个考场。

    傅亮听闻巴蜀、闽广等地的学子,为了能够参加科举,竟然不远万里,来到金陵,大受感动。

    故而决定为了这些学子,单独开设考场,根据他们的身份,依次举行考试选拔。

    傅亮的举动,令巴蜀、闽广等地的学子,倍受振奋。

    在宣和三年秋,这次科举才终于圆满结束。

    不过,最后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