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_第二百五十八章 楚国服软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八章 楚国服软了 (第7/8页)

很好,今早还欣赏了宫廷宴舞……”

    赵武心里冷笑一声,面上毫无表情,他招手呼唤自己的家将:“让军司马祈午来,由他与楚国使臣商议。”

    赵武突然的降低对楚国使臣的接待规格,缘于楚国使臣刚才无意中透露的一个词,他称呼楚王为“君上”,而不是“大王”。

    楚王是个偏执狂,他过去不自量力,如今为了自己的面子依旧不自量力,为此不惜让整个国家为他陪葬——当然,这个国家是他的国家,他拖着这个国家陪葬,在他看来理所应当;而平民百姓,在他眼中不过是一群屁民。

    在这种思维定式下,楚王如果身体健康,依旧保持着对国家的控制力,他绝不会派出使臣向赵武递软话,而使臣也不会不自觉的称呼楚王为“君上”。

    赵武在取得战争胜利后,他的战争诉求就是楚王去掉王号,并交出与风胡子相关的人员。现在,楚国开始考虑交出太阿剑了,同时,楚国的使臣不自觉的称呼自己的国王为“君上”,这说明楚国内部讨论过去掉王号的问题,而且充分意识到赵武的忌讳,才在谈判中不自觉的称呼自己的大王为君上。

    “君”在春秋时代意味着“封君”,这个词当做自称,意思是说:他本人承认周天王天下共主的身份,承认自己是天王的臣下。

    春秋时代,国家的概念并不成熟,当时所谓的列“国”,其实严格的说是“封领”,而不是“封国”。晋国的君主称为“封君”,而不是“国君”。只是因为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中国字总共才一千三百多个词,所以大家对“君”的理解,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改变,后代人不停的替它加上符合当时时代的附属词,比如:认为“君”意味着“国君”。

    楚国使臣不知道自己的话无意中泄露了重要的情报,他想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