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68节 (第3/10页)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食用不便。此时的食用油,以芝麻最多,又称胡麻油,不过多用来点灯。各地如河东多用大麻油,陕西用杏仁油等,极少使用豆油。杜中宵建这处豆腐作坊,不只是卖豆腐和豆制品,还兼营榨油,充分利用大豆的价值。 其实不要说豆油,就连豆腐这个年代也不普遍。虽然杜中宵前世所知道的,豆腐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偶然制出,但一直到宋代,才开始普及。淮南王制豆腐的说法,也来自于宋人所述。 大豆这种植物,只有榨油和制豆腐,才从诸多杂粮中脱颖而出,不然用处不多。直接煮了吃,实在不是汉人所能接受的,极其少见。用大豆榨油,是杜中宵在永城首创,大规模制作豆腐,永城也同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这里的大量豆制品,实际上是卖到了外地,绝不是韩绛见到的个豆腐作坊那么简单。 听了杜中宵的介绍,韩绛来到旁边的油缸边。一掀缸盖,便有浓烈的香气散发出来,不由道:“好香,此油味道,不下于胡麻油了!” 杜中宵笑道:“若说煎炸食物,这豆油还胜过胡麻油。不过胡麻油点灯无烟,却又远不是豆油能够比的。这油长于来煎炸食物,这才是好物。” 乡下人说日子艰难,经常说食物中没有油水,其实在这个年代,连没有油水这个说法都没有。炒菜刚刚出现苗头,炸的食物很少,就连比较成熟的油煎,也只有有钱的大地方才多。百姓平常吃饭,主要就是吃煮熟的米,加上一些酱菜。至于油水,那是不存在的。 这个年代,做重体力活的人,一顿吃上几大碗饭稀松平常,饭量让杜中宵咋舌。究其原因,还是脂肪类摄入太少。吃的食物中油多了,才有资格少吃饭。 这是不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