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11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15节 (第4/11页)

中宵离开火山军,到相州任知州,专管铸枪铸炮。一来中书不同意,再一个火山军面临新形势,一切都是因杜中宵而起,确实离不开,最终作罢。

    问过了杜中宵,赵祯问王凯年前的战事,比刚才详细得多了。有哪些人参战,多少人立功,都头以上官员的名字,甚至这些人的家世,都问得清清楚楚。战后这些人得了什么赏赐,多少人升官,一一与王凯核对。其中有几个幸运的,赵祯当面要求升官。

    这是大宋的惯例,杜中宵的事务,大多受制于两府,皇帝并不会过多插手,问的也不多。军队则在皇帝全权管理之下,包括中下层官员的晋升,无事不管。(今天病了,只有一章,见谅。)

    第106章 夫妻团聚

    杜中宵和王凯坐在二楼的小阁子里,相对饮酒。看着窗外春暖花开,出城踏春的百姓人流如织,杜中宵有些心烦意乱。本以为此次进京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可一切都平淡无奇,将来路在何方,还是很迷茫。本官升了一阶,转太常博士,河东路经略司判官的职权大了一些,可以临机处理一些不重要的边境事务,仅此而已。认真说起来,职权跟以前并没有多少变化。

    为官五年,在每一任上都做得出色,但也仅是出色而已,并没有让朝野震动的大功。对于一个普通进士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同年中的状元杨寘未赴任就丁母忧,悲恸过度,英年早逝。接下来的韩绛和王珪都已经入馆阁,在京城任职,进入了官职晋升的快车道。王安石也被召试,却坚辞不就,到鄞县任知县。自己的官职比王安石高,但文词不行,很难有召试带馆职的机会。官员不带馆职,哪怕次次晋升,升官的速度也太慢。特别是一直在外地任职,朝廷中没有人脉,皇帝那里没有印象,升官太难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