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37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373节 (第4/11页)

面。都是依据前线奏折,众大臣侃侃而谈。

    杜中宵指着地图道:“最近桃花水涨,灰河除了上游过了陈家谷口,都不可涉水过河。庞籍早就命人收了河上全部的渡船,大同府到朔州的谷道虽宽,却被分成两部分。西侧较窄,是契丹进朔州应该走的道路。其要害,就是这里,马邑县城。”

    赵祯点了点头:“原来如此。赵滋和贾逵两军部置在这里,后方庞籍三万大军守城,是这个原因。”

    杜中宵道:“此战部置,大约如此。在马邑县城那里,灰河离着西边的山城较近,不能够部置大量军队,是贾逵所部三万余人防守。赵滋所部五万人,在灰河东岸,有浮桥通到西岸。契丹要攻赵滋,就必须从应州以上过河。打不败赵滋,就没有办法到河西岸去。就是打赢了,赵滋还有到西岸,把浮桥烧掉的退路。那样一来,契丹大军被隔在河东岸,与贾逵所部隔河对峙,这仗就不必打了。”

    文彦博道:“契丹大军在河东,可以驻扎些日子,重新制造渡船就是。”

    杜中宵道:“相公,契丹现在六十万大军在大同府。且不说这些人里有多人能战,最少他们是要吃饭的。契丹两帝争了五年,重元早就把大同府治下搜刮一空,这六十万人的口粮,都要从幽州运来。仅仅是运口粮,契丹能够支撑多久?庞籍和枢密院估计的差相不多,都认为这一战不会长久,大约是一个月左右。除去行军,除去布置,契丹哪里能够等到造渡船?”

    文彦博愣了一下,才发现自己没有考虑契丹的困难。两帝相争五年,这一次洪基兴灭国之兵,现在已是强弩之末。现实情况不允许洪基长时间作战,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战果。

    张广平道:“自两年之前,中京道的契丹人多不顺从太后,投到了洪基之下。从那时起,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