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200节 (第8/14页)
从实践中摸索了。 王安石听杜中宵讲着自己的想法,神色认真,但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天下商人难管,如果一切由官营,就变成了吏治问题。而整顿吏治,历史上可以借鉴的经验就太多了,正是官僚的拿手手段。 “唉——”杜中宵叹口气。“介甫,我且问你,治理天下,为的什么?” 王安石道:“前些年党项叛乱,朝廷一败再败,府库无蓄积,已是积贫积弱之局。为今之计,最重要的是富国强兵。国富,则有钱有兵,兵强才能战胜外敌。外无强敌,边境无忧,才可以专心于内政,轻徭薄赋,使民安乐,天下大治。” 用后世流行的话说,这是安内必先攘外,典型的春秋思想。春秋的核心是尊王攘夷,攘夷是关系天下兴亡的第一要务,一切的核心。富国强兵连在一起,是基于宋朝的现实,军队是用钱养的,是一种雇佣的关系。有了钱就能养强兵,有更多的钱可以养更多的强兵,有了强兵就可以消灭外敌。而杜中宵熟悉的那句保家卫国,此时不是思想的主流。 杜中宵道:“介甫,窃以为,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你说的最后八个字,天下大治,使民安乐。外有强敌环伺,君王不能安枕,百官不能无忧,民当然也不会安乐。民不安乐, 是为民心可用。所谓上下同欲者胜,以民为本,而建必胜之军,外退强敌,是为大治。国富不一定兵强,兵强也不一定要国富,民心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便如大宋与契丹,本朝与北国何者富?人口哪国更多?兵可曾强于彼国?此介甫之误。国富不如天下富,天下富,则府库充盈,百姓富裕,国富却未必如此。” 王安石皱了皱眉头:“待晓说得有道理,可此事只怕做不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