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200节 (第4/14页)
多的想法。这一路走来,观察地方,体察民情,还是感性的认识。听杜中宵分析利弊,慢慢开始形成理性的认识。有了这些认识,到了舒州之后可以付之实践。 舒州位于长江支流皖水边,就是后世的安庆一带,地理条件与襄州一带类似,营田务的很多举措都可以直接移植到那里。王安石的打算,也正是要借这一任通判,结合营田务的经验,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治国方法。只有真正地认识地方,积累足够的经验,王安石才会愿意到京城为官。 与杜中宵比起来,王安石的理想远大得多,做事也主动得多。 历史上舒州一任之后,再做一任知州,王安石便入京,不久就写了《上皇帝万言书》,系统地提出了自己治国理政的思想。《万言书》是一种官员上书皇帝的文体,比较正式,倒不是长篇大论的意思。现在这个时间,正是王安石积累经验,总经自己改革弊政的思想理论的关键时刻。 杜中宵讲完,王安石道:“依待晓之见,行会把持地方,把全国商业分割为一州一县,甚至一镇一村之地,使商贩不行,于国不利。如果打破行会把持,夺了牙人的交易之权,才可以使货物流通天下。不过如此一来,官府也就无法掌控民间贸易,使商贾脱离朝廷眼线。商人天性逐利,不事生产,若是百姓人人追逐商贩之利,耽误了种田,于天下大不利。” 杜中宵道:“介甫,商人逐利,其他各行各业难道就不逐利了?民间有言,钱如密,一滴也甜,天下人哪个不喜欢?种田有种田的利润,经商有经商的利润,开工场生产货物同样有利润,哪个利大,便有无数人钻进去,把利润慢慢摊薄。官府只要从中调节,并不会相差太多。至于官府无法掌控贸易,便是开市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