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2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22节 (第9/10页)

替几个大户人家蒸酒,人家准备些菜肴,请些馆阁清闲的官员来,教也好,交流也好,让杜中宵长些见识。馆阁官员清闲,但收入也低微,算是这些高官给年轻官员的福利。

    看着众人离去的背影,杜中宵有些茫然若失。其实此次来京,杜中宵目的非常单纯,就是为了准备科举,最重要的就是补足自己知识中的短板。一切为了考试而学,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他是不关心的。不过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像杜中宵这样功利的不多。大家读圣贤书,是要从里面找寻治国救民的道理,如此功利性,颇有些让人瞧不起。

    把手中的书本放下,杜中宵叹了口气,看着天上的太阳出神。

    出身农家,谁不想在朝中找个靠山,以后要少走多少弯路。只是杜中宵明白,在这个时代找靠山是需要代价的。从参加发解试开始,读书人要想走上科举之路,都要找保人。保人不是挂名,出了问题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中了进士,做了官之后依然如此,除了依次升迁,很多时候都要高官保举、

    这个时候正是君子小人之争兴起的时候,一个不小心就卷进了党争的漩涡里,更要命的是杜中宵根本就不清楚哪个是君子党,哪个是小人党。君子党什么时候得势,小人党什么时候得势,就更加不清楚。

    远离党争,明哲保身,是杜中宵给自己定的原则。不到深深卷入朝争的时候,绝不明确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不做别人党争的牺牲品。所以此次入京,杜中宵就真地是为科举,来收集必要的资料,找经验丰富的人士学习经验来的。

    跟王素等人若即若离,是杜中宵故意的,这是他在这个时代的求生之道。此时君子小人之争正在兴起,新党旧党尚示成形,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别说是杜中宵,就是后来新旧党争的代表人物,比如王安石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