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_风雨大宋 第15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59节 (第6/11页)

的成本就太高了,只要不断了收成,饿不死人,扛过去灾荒就可以了。现在农业通常的算法,三分收成,一分田赋租税,一分种田的人自己消耗,一分储蓄。也就是三年正常收成,可以扛一次颗粒无收的天灾。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说明租税过重,农民负担沉重,要出问题了。

    农民耕种多少土地才可以生存下去,便是这样推算出来。以客户来说,比如五口之家,自己没有一点土地,全是租来。田税是十分之一,即亩收一石,田税一斗。剩下的收成与地主平分,一亩地自己可以得四斗,十亩地可得四石。那么种五十亩地,一家收成二十石,堪堪够生活,就没有抵抗灾荒的能力。所以官府的赋税差役,不能让客户负担,不然就会出现逃亡。

    营田务是平均分配土地,全是主户,没有客户。一亩地收一石,三十亩收三十石,交税三石,还剩下二十七石。除了足够五口之家的粮食,还有储蓄,能够抵抗灾荒。水利设施建设得好了,亩收就不只是一石,可以达到两石,就是小康之家了。这是以旱地来算,再算上其中有十亩的水田,又可多出来一二十石,生活就比较富裕,能够负担基础建设。

    青台镇附近这五个营的模范村庄,就是按照这样划分的。其他的桑园、果园,算是农户的福利,让他们除了吃饱穿暖,还能够手中有钱,支撑商业的发展。

    规划是这样规划的,看起来很美好。不过纤夫们实在不会种地,现在的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但是地里的庄稼管得不好,就连预计中的十亩水田,大多数村庄都不见影子,水利设施一片空白。

    又能够怎么办呢?让他们修路开渠,下面村里的指挥使和都头已经换了一半,进度依然不能让人满意。再压下去,只怕基层的官吏就没有人做了,杜中宵又没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