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一十二章 圣上恩赐湖中岛 (第4/5页)
后,丞相、宰相就成了历史名词了。 朱元璋把君权、相权统统把持在手里,亲自掌控六部三省寺,三省寺就是大理寺、太仆寺、鸿胪寺,跟六部合起来,大约相当于古代的九卿。后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以后的制度也大抵按照这制度沿袭下来。 三公即司徒、司空、太尉三个职位,这是由相权演变而来的。 西汉初期,相权至重,丞相管辖政府,有权利不经过皇上发布一系列政府行政命令,相反,皇上反而无权过多干涉丞相的事务,丞相向皇上请示的事务,只要合乎程序,皇上也就没有否决的道理。 后来汉武帝为托孤,让霍光以大将军之职居住宫内扶持小皇帝,霍光渐渐侵夺相权,演变成大将军主持一国内外的政局。 后来倭国实行的以大将军为首的幕府制度,实则就是跟西汉的霍光学的一套,估计是汉书看多了,又没能学到精髓,只学到那些不好的东西。 日本的体制无非如此,基本都是照搬中华帝制。 朱元璋建国初期,也是想仿照西汉制度,建立大丞相、大政府,结果前后两个丞相都企图谋反,他一气之下,废除相制,并且宣布永远不许恢复,也有他的道理。 只是皇上掌控六部,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就需要一个勤勉勤劳、肯为国献身的好皇帝,他可以做到,永乐帝做得也还不错,可是后世子孙就难以为继了。 仁宗、宣宗时期,朝廷政务基本还是取决于下面的文臣,宣宗时期更是三杨主政,宣宗只管在宫里画画、斗蟋蟀,被人成为蟋蟀天子。 永乐时期建立的内阁制度,本来是皇上的私人秘书处,后来渐渐发展成宰相的中书堂,再后来,则是没有宰相名号的宰相。 不过这个宰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