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1 (第2/4页)
理,并不知晓闺房之趣,与他这种野路子的南蛮颇不相同。如何才能熟悉而自然地相处,他怕自己耐心不够。这般想着,转而缓缓回答宋织云的疑惑:“设置洋文学堂,沈桡早有想法。只是,先头几年打仗,如今礼部与鸿胪寺意见不一,争执许久,定不下来。” 内阁掌全国政事,鸿胪寺掌诸番国往来事务,礼部掌天下学院学政事务。内阁里头几位阁老意见不一,鸿胪寺和国子监院又分别掌握在不同的阁老手中,因此,虽然崖州去年就拟了设置洋文学堂的奏折,只是各方争执不下。 虽然开海禁近二十年,朝臣中不少清流士子仍认为大胤朝人若学习洋文,有辱国体。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端贵妃之父朱仁龢便在那朝堂之上痛斥“师法西夷,国将不国”:“我泱泱大胤,自古以来只有万国来朝。想汉唐时期,万里之外的番国还得派人入我国子监,学我大唐礼仪言语,如今我大胤朝人若是学习洋文番语,岂不是有辱国体!”因他历经两朝元老,先后为承德帝与承宇帝的老师,更曾担任过国子监祭酒一职,又担任多年礼部尚书,主持殿试会试,一时便有许多士人举子支持。 首辅、中极殿大学士方文成虽同意设置洋文学堂,只是他多年积劳,又即将致仕,只说了几句话,“崖州海贸日盛,洋人聚集,若能设此学堂,互通有无,也是美事。”鸿胪寺卿虽上书今上,力陈利弊,然而,今上始终留中不发,不做表态。 那些赞成设置的,对这洋文学堂设在何处、由谁主管,暗中也争斗不止。早年与洋商有过往来的,或从东南沿海入京官的,自知航海通商贸易所获之巨,便力主这学堂设在自己管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