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91节 (第6/7页)
如果用文言文书写的话,那一个字就好几层意思,有的时候往往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所以朝廷如果想把书面语进行口语化,大家理解起来就快很多。 比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换成“师长,是教授你学识的人”,是不是就通俗易懂许多? 以前其实有不少人没想过这个问题,之所以反对,是因为书写起来太麻烦,毕竟如果换成文言文的话,以前几个字能解决,现在要多写几个字,肯定有人不乐意。 但仔细想想,如果站在通俗易懂的角度上来看的话,似乎这样做确实很有道理。而且宋代白话又不是普通话,书写无非也就多几个字,不至于太麻烦。 “我知道对于士大夫们来说,这是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因为文字的解释权就在你们手里,比如你们在一县之地做县令,一道政令下去,你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就能掌握百姓的生杀大权。” 赵骏话锋一转,又说道:“但你们一个个都是朝廷大员了,平日里即便是舞文弄墨,想要咬文嚼字谋取利益,有政制院和陛下的监督,也很难做到,又何必拘泥于此呢?” “知院这话说的,倒是显得我们像是贪官污吏了。” 吏部尚书李若谷略微有些不满,但片刻后就又说道:“不过知院说的也确实在理,改为白话文,确实会让下面的人更明白事理。” 毕竟这白话文只是简化版的文言文,无非就是多谢几个字,阐明一些难懂字的意思,倒也还算好。 可又有人提出来道:“知院,在民间四处粉刷标语,实在有碍雅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