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46节 (第3/6页)
时期,一尊江南制造局的120mm半速射炮价格在1.1万两白银左右。 而同时期德国克虏伯厂的120mm半速射炮价格仅需9000两。 如果只算成本的话,或许实际花费不超过1000两。 毕竟这9000两的售卖价,不止包括了制造成本,还包括了运费以及德国制造厂的赚取的利润费用。 从德国卖到万里之外的大清来,价格翻个七八倍很正常。 那为什么实际成本可能不超过1000两的火炮,放到本国造价就超过10倍呢? 原因太复杂了。 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一是没有技术,二是没有工业体系,三则是贪腐成性。 所谓的江南制造局贪污腐败非常严重,吃拿卡要可谓是样样精通,搞起枪炮来,技术缺乏,原材料缺乏,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即便是仿造也需要雇佣外国技术人员,所需的钢料、钢弹、钢管等一切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 如此一来,也难怪李鸿章发出造不如买的感叹。 毕竟同样的枪炮,江南制造局仿制的德国克虏伯炮,美国林明敦步枪,不仅造价比进口贵,质量还远逊色于进口货。 而眼下大宋的火炮技术已经进行飞跃式的进阶。 最开始主要制造铜炮,铜炮安全性好,可造价高昂,一门铜炮光成本价就是一门铁炮的两三倍以上。 铁炮便宜,大概只需要一百多贯,不到两百贯的样子,可安全性就大大降低。 这种情况直到武安钢铁厂成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