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火1906_第四百四十五章 文莱参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五章 文莱参战 (第5/9页)

  参战固然有大笔军费支出,但何尝不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

    如果说澳大利亚的命脉是羊毛与小麦,那么文莱的命脉便是石油、煤铁、粮食。

    这些物资的价格高企,配合适当的政策,有利可图,同时制造业与原料加工业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世界大战尤其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之前文莱共和国的军事工业与钢铁工业只不过是在中国的扶持下有了一个浅薄的基础而已,大规模的需求刺激,生产武器、弹药以及其他军需品,如军衣、军用靴等工业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为了发展军事工业,文莱共和国专门成立了军需署,建立了承包和供应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等机构。政府竭力实现在武器和军用被服生产上能自给自足,为此建立了一些国营军需工厂,如专门制造步枪等武器的斯里巴加湾大型兵工厂。

    钢铁工业在世界大战的初期发展尤为迅速,之前文莱就已经有了大规模的投资与扶持,斯里巴加湾成为了钢铁基地。

    这次文莱共和国从德属殖民地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德国人经营殖民地的务实,这是众所周知的,德国佬也干敢于花大价钱去投入。

    故而,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不仅是德属巴布亚与俾斯麦群岛,就连其他岛屿上都有不少的产业与设施。

    德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并不多,除了中非几个地方,就是太平洋上的这些岛屿,海外投资最多时超过百亿马克。

    德国光是在德属巴布亚以及俾斯麦群岛多年的经营,就投入了超过二十亿马克,如今这些都成为了文莱共和国的战争红利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