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7 (第2/4页)
,通州城内世代贱籍的家族俱是喜极而泣、甚至要些人都遥对府衙方向叩首跪拜,感谢那位未曾得见的太子殿下的圣恩。 因着这条条例,好些奴籍中的青壮年男子踊跃报名,甚至有不少年过半百的老仆都赶到衙门口又哭又跪地求着衙役将他们也记入名册,衙役们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他们都送走。 而对于那些没有报名的人,因着户籍黄册都是按照市坊排列进行造册的,同一街同一坊同一巷的居民基本都在一本黄册上,所以,只要官兵们拿着这一坊的籍册,看着哪些是没有被勾画的,就知道该到哪家去收粮食。 三天之内,通州知府府衙,并起下辖的所有县衙都派出了所有的主簿、衙役、官兵,彻夜不休地进行着人员的登记造册。 待到第四、五日,造册全部完毕,官兵和衙役,已经新登基造册的部分人员就开始挨家挨户去收取那些没有出男丁的家庭的口粮。而第六日,则开始集结和安排所有人出城门,往南撤退。 通州城原本有近七万人口,但自从开始和鞑靼人打仗之后,就陆陆续续地有人往南逃难,待到京城沦陷,京城百姓死伤无数,惨不忍睹的状况传到通州之后,通州内的居民就开始大规模地南逃了。 待到如今,整个通州城只剩下四万余人,而这一次登记造册并报名的青壮年男丁,则约莫有四千余人,基本上占到通州城所有男丁人数的一半。同样的,也意味着通州守城军可以得到约四千户人家的家中存粮。 这个量,是非常巨大的,古时只要稍有些家底的人家,都喜欢在家中存粮,譬如弄个大米缸,存上一缸或半缸的粮食,这是极为常见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